投资基本功(四):烟蒂股最终章
烟蒂股最终章
Section titled “烟蒂股最终章”施洛斯的故事总让我困惑:他怎么可能靠着 100 支分散的烟蒂股,拿到年化 20% 的收益? 如果这些烟蒂股真是“差生”,烂到要破产,那就算拿 100 支也撑不起这样的回报。唯一的解释是:施洛斯买的,其实是那些本来还算“平均水平”的公司,只是阶段性遇到挫折,跌到了别人嫌弃的价位。这些公司不是伟大企业,也不是优等生,但至少还能有东山再起的可能。
换句话说,烟蒂股的投资逻辑,不是去赌垃圾股,而是捡市场过度悲观时的“正常公司”。只要足够分散,等它们慢慢回归均值,就能把收益率拉起来。
格雷厄姆在这方面给了不少启发:
- 普通投资者根本没必要像研究成长股那样“深入骨髓”。
- 企业管理层的个人魅力往往是陷阱,靠太近容易被忽悠。
- 最重要的锚还是净资产,因为它像是最保守、最不依赖故事的“现金流折现”。
所以,烟蒂股看似粗糙,但背后逻辑是很朴素的。
就像海螺水泥这个例子。 前段时间价格跌到 23 出头,市场情绪普遍悲观,以为只是随波逐流。但没过多久,西部大开发、新疆铁路、塔克拉玛干治理等消息陆续出来。龙头企业、低估值、宏观刺激,股价自然反弹。 买点的关键,其实就是要在消息之前相信“它还有机会”。消息出来时,价格已经不是烟蒂了。
最后的思考:
- 研究要有度。 太精确的模型,往往带你走进“精确的错误”;而粗略的大方向反而更有用。
- 仓位要分层。 两三成的仓位,不需要掰开揉碎;但如果要压到 7%,那就必须更谨慎。
- 心态要干净。 不要和企业谈恋爱,只吸收信息,不代入情绪。企业只是投资标的,不是灵魂伴侣。
所以,“烟蒂股”的真相,其实是: 施洛斯用大数法则,把一堆被错杀的“普通公司”收入囊中,然后等市场自己把它们抬回平均水平。投资的魔力,不在于神奇的选股,而在于分散、耐心、以及不被情绪裹挟。